佛教教义的爱国思想

发布时间: 2018-06-20 16:08:00 来源: 教材办 长倩·平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佛祖释迦穆尼所提的弃恶扬善美德相呼应。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第三层面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基本道德规范层面。联系佛教的弃恶扬善、知恩报恩、以及十善等方面。对如何践行爱国思想有很好的启发。

一、佛教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的行为准则来爱国

佛教中的爱国思想首先表现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句总持法上。这句总持既包括了佛教“止持、作持”的戒学,也涵盖了止观双运的定学和慧学。以此三学行持,自能提升人格修养,净化人心,民族团结,和谐社会,“庄严国土、利乐友情”,并能最终达到宁静、安详、自在、解脱的理想境地。所以佛祖释迦牟尼在佛经中多次宣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法”。换言之,这一颂的前三句是整个佛教的思想全部。

佛教以五戒、十善、六度等基本教义来具体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而佛教的爱国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它博大精神的教义中,一方面表现它智慧等运的行为上。如宣扬慈悲,关爱生命,不起贪瞋,不杀生灵,不杀生灵包括不亲杀,不叫他杀,不随喜赞叹杀。对上至诸圣人,老师、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一律不得有意杀害。因为生命对每一个众生来说都是宝贵的,众生都具有强烈的求生愿望,都爱惜自己的生命,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利,理应得到尊重与保护。佛教除了主张不杀生外, 还主张对他人、集体、国家的金银财物,乃至一阵一草,都不得有“不与而取”的偷盗行为;其中强夺、侵占、贪污、诈取、偷税漏税等,也都在盗窃的范围内。还有,不邪淫,除了正式配偶外,不得有其他任何淫秽行为。不妄语,说诚实语,而绝不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说欺哄、诈骗的不实妄语。不离间语,说消除彼此隔阂、化解他人矛盾的“和合语”;不恶语,说轻声细语、柔和善言、闻着欢喜的“柔顺语”;不綺语,说言语恳切、庄重质补的“庄严语”;不贪欲,应成就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不瞋恚,应成就对一切众生常生敬顺、仁慈、欢喜之心; 不邪见,应成明白因果,通晓事理、不起断常等见的智慧。

佛教的宗旨是引导众生解脱成佛,而佛是由彻底通达一切法无我的清净正见、广修一切善法圆满成就的。而一切善法的修行首先是要有深切的大悲心和菩萨行,引导众生共趋正道,从而实现“净诸世界”“国土庄严”伟大宏愿。如悲悯众生愚痴,解脱众生迷惑,成就众生善根,为众生宣说正法正教的“法布施”。如悲悯众生贫穷,拔出众生饥寒,延续众生生命,而施与一切饮食、衣服等资生众具的“财布施”;悲悯众生灾难,除遣众生怖畏,令其获得安隐,而为众生施与一切力量与方便“无畏布施”。

在佛教所倡导的菩萨行中,不仅要正息一切诸恶同时还要广修一切诸善,若该做的善法而不做,该利益众生而不以利,是犯菩萨戒。所以“三聚净戒”中,除“断除恶业戒(律义戒)”,外还有“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这就要求一个标准的佛教徒,不仅在家庭中敦伦尽分,上敬下和,在工作中爱岗、尽职尽责,而且还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人类有深切的悲心,主动承担起“庄严国土,利乐友情”的伟大职责。

在止恶修善、自净其意方面,若遇冤家仇恨、种种众苦时,能以慈悲、无畏、利他、无我思想而不生瞋恚,便是忍辱波罗密多;若是在利他化众方面,发自内心主动而作,勤勇无间、积极认真而作,便是精进波罗蜜多;菩萨在履行自己利生的职责时,思想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化他的事业中去,真诚专一,毫不苛且,便是禅定波罗蜜多;若是通达缘起无我的真理,作善不贪功德,利生不取诸相,以无住心、清净心,不取不舍,便是智慧波罗蜜多。六度之中以布施为上首以智慧为眼目,首目互用才能真正体现高升的道德修养,慈悲菩萨心肠,利人化他的真实和“但能众生得苦离、不为自己求安乐”的伟大的菩萨愿心。

佛教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之分以世间法为全巧,出世间为究竟。所以佛教布施一味强调追求出世解脱而不问俗事。从莫种意义上说,佛教更重视世间法,因为不通过世间法的修行实践,就不可能实现出世解脱的目的。所以有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遁世、逃避现实宗教,对国家对社会毫无贡献,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其实,佛教对国家的兴衰、社会安定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重视,释迦牟尼曾多次教导频婆娑罗、波斯匿,啊阇世等印度名王如法修身治国,推行民主制度以十善导民,使人民丰衣足食、社会祥和安定。在佛教教义中更是强调佛弟子要报答国家恩,要努力去庄严国土,护国救国等藴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

二、佛教知恩报恩的爱国思想

佛教主张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佛教、佛教教徒和佛教团体作为因缘所生的有为法,其生存同样要依赖于人类社会,依赖广大人民群众所提供的各种物质和文化条件。没有社会生产和思想文化,人间便不可能有佛教出现;没有父母生养师长教育、工农商供给衣食住行、军人警察提供安全保障等诸缘,任何佛教徒无法生存,更谈不上佛教修行了。既然有赖、有取于社会和大众,就理当回报社会,承担社会成员所应负的各种社会责任,报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

一是报父母恩。人类到世间首先必依赖于父母。因此对子女有生养的恩德,子女理应敬重承顺奉事他们。因此,作为人子,理应不失时节,常当孝顺,报答生养深恩。佛教认为知恩报恩是佛子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菩萨道的重要内容。而且释尊本人就身体力行,为大众做出了榜样。如大家熟知的佛成道后,上升忉利天空三月,为母说法;释尊的父亲净饭王病危,释尊又回王宫为父王说法送终,并亲扶送葬尽了人子的孝。根据佛教的报恩思想,认为报父母深恩,做爱国爱教、报恩利生的典范,所谓 “若人欲报父母恩,代于父母发誓愿”。中国历来把“孝”“和”“忠”相提并论。显然,一个大逆不道连双亲都不孝的人,是不能忠君爱国的。也只有知道孝敬双亲、报父母恩的人,才能进一步报众生恩、国王恩和三宝恩,所以把报父母恩,列在报四恩之首,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报众生恩。报父母的恩,就是要报一切众生恩;而报一切众生恩,也就是真正地报父母恩。一个人在世间生存同样要依赖国家于社会,依赖于广大民众所提供的各种物质和文化条件,若没有大众,就没有父母,父母尚且无有,身从何来?如没有广大民众,一是往来的一切资生从何而来?正是基于这些道理,所以佛菩萨把自身与众生的关系看成犹如一株大树的根须和花果的关系一样,既然众生与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摄化众生,报众生恩,也就是佛弟子的分内之事了。释尊在菩提树下成道后,四十九年深入人间,用他的言传和身教化导众生,以实现他降生时就立下的“三界皆苦、吾当安之”的利生宏愿。在中国佛教报众生恩中,除了讲经布道、还表现在赈灾济困、施医送医、修桥铺路、植树造林、捐资助学、办养老院、保护环境等。从而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庄严国土、利乐友情”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是报国家恩。在佛教的报恩思想中,还有报国王恩。所谓报国王恩,这是古代社会,针对当时的听众,按当时的社会制度而说的。因为国王是国家的代表,肩负着教化人民、治理天下的重任,对人民的安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使人民避免他国侵逼、自界叛逆、饥馑、疾疫、灾荒等恐惧。

以现在社会来讲,佛经所说的报国王恩,自不宜限于国家元首,而应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祖国,其中包括祖国的山河大地、人民、国家领导人、光荣历史、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等。人若离开国家,便如浪子无家可归,无所依怙。如果国家不安定,人民衣食难保,居不能安,何暇顾及佛法?尤其是国家不保护佛法,佛教只有衰落灭绝,哪里谈得上发扬光大呢?一个国家所有的人民,都沐浴在国王的德晖中,其所有的事业成就,都有国王的一份功劳。既然有大恩于我,作为佛弟子理应知恩报恩,报效国家,尽忠尽则。

释迦穆尼生前就曾作过热爱祖国的示范,当拘萨罗国琉璃王兴宾侵略释尊故国迦毗罗卫时,释尊虽已神通明见释迦族人宿夜难移,应被琉璃王诛灭,但还是力图挽救。当琉璃王率兵经过一要道时,远远地遥见释尊端坐在一枯树下,便下车礼问:“更有好树,不在彼坐,释尊今日何故在此枯树下坐?”释尊答言:“亲族之荫,胜外人也!”琉璃王被感动,引兵归国。后来琉璃王受恶人挑唆,再率兵攻打迦毗罗卫,诛杀释迦之亲族。当国城破后,释尊又率僧众回国看望被琉璃王残害的释迦族妇女,说法抚慰。释尊爱国爱民的一片至情,于此可见。

佛教历来重视报答国恩,在我国佛教人士中,就涌现过不少爱国名人,比如萨迦班智达、八斯巴、五世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十世班禅、五世嘉木样、格达活佛等佛教领袖,为维护领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对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五世嘉木样抗日期间,他积极拥护国民中央政府的领导,多次组织僧俗致敬团、慰问团赴前线、后方进行慰问致敬。他动用广大僧俗捐款,为抗战贡献了可购买30架战机巨款。十世班禅大师的一生,为伟大祖国的统一和富强奋斗了一生。尤其是在西藏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中,大师几十年如一日,旗帜鲜明地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班禅大师把自己一生的思想和活动,总结为“四热爱”原则或信念,这就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信仰的宗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既是大乘菩萨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的具体展现,也是佛陀及无数弟子的最终理想和目标。因此,每一个佛教徒都应该积极参加祖国的各项建设,时刻以慈悲的精神,用圆满的智慧去启迪人心,净化社会,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不懈努力。

四是报三宝恩。作为修行的佛弟子,还应该对宣说真理、导归觉路的佛、法、僧三宝恩给予回报。三宝中佛是圆满的觉者,悲智行源,神通辩才,拔苦与乐,一切众生出离苦海,全是释尊慈悲化导,一切众慧命法身有释尊辛勤培育,巍巍公德,无量无边,作为佛弟子,理应报答如来无尽广大深恩。三宝中属于圣教的法宝,是如来广大妙智实证清净法界平等流出的,它是对世出世间染净因果和美满真理的如实揭示,众生依法修行,便能解脱出离。因此三宝中法宝同样具备了不可思议的圆满功能,作为佛弟子应该报答法宝无尽深恩。三宝中的僧宝有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三种。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舍利弗、目建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真善凡夫僧,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自利利他,他们是净化人类心灵,提升人格修养的精神导师,同样具有伟大功能,作为佛弟子,应当赞叹礼敬、真诚报恩。

三、小结

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是因为有无数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辛勤劳作和密切配合的结果。因此我们只要心存感激,就会多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所以每个人时时处处能有感恩知恩报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社会会充满谅解和爱心,对于我们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也就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